《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1-2023 年)》解读:优化建设布局,新型数据中心提升“算力赋能”
持续优化布局,增能网络能力
布局和网络是《行动计划》重点关注的内容。纵观全球市场,市场需求、资源环境等都是数据中心选址布局的重要条件。《行动计划》明确提出“总体布局持续优化,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(以下简称国家枢纽节点)、省内数据中心、边缘数据中心梯次布局”和“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占比超过70%”的目标,并在国家枢纽节点、省内数据中心、边缘数据中心、“老旧小散”数据中心、海外新型数据中心等五个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。《行动计划》在布局方面,从目标到任务,实现了迎合应用、贴合市场、符合国家战略的目的,其在坚持尊重市场需求和发展格局的基础上,努力通过各项措施,有效促进区域均衡发展,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。
针对新型数据中心布局优化,《行动计划》提出了“云边协同工程”,以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,引导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。云边协同工程从集群建设、边缘数据中心两个大方向出发,确定了三项主要内容。同时,《行动计划》从全国网络发展、区域网络建设、边缘数据中心互联等方面提出了网络质量升级的重点任务,旨在以问题为切入,努力推动技术方案、核心架构、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优化,积极探索解决方案,着力推动与新型数据中心发展相匹配的网络建设。
“数网协同工程”是《行动计划》的重要组成之一,其推动网络质量提升过程中,首先需要建立新型数据中心网络协同机制,该机制通过构建平台,实现需求方与供给方的高效对接,网络供需协同体系建设完成后,将对之后常态化、高效率的持续推动数网协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;同时,网络质量的长期在线监测,以及相关监测报告的发布也是数网协同工程的重要组成。监测体系和监测报告对于从不同维度客观评判网络质量情况、明晰网络优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,其也是保障“东数西算”工程,进而实现全国算力联动的重要举措之一。
聚焦算力算效,稳固增强“产业链”
《行动计划》首次提出了算力指标,是数据中心产业发展从注重规模向着注重质量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。
“新型数据中心”要加快提升算力算效水平,重点在于提高单位算力,主要从“量变”和“质变”两个方面着手。一方面,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和高密化建设,集约化对应的是提高数据中心的单体规模,高密化对应的是提高单机架功率,机架的部署越集中,单位输出算力就越高。另一方面,引导高性能算力的部署,逐步提高自主研发算力的部署比例,加快数据中心智能化建设,推进新型数据中心算力供应多元化从而支撑各类智能应用。同时,通过开展算力算效评价,建立新型数据中心算力算效评估体系和机制,完善相关标准和指南,引导各地区、企业逐步开展算力算效的评价评估和未来规划。
同时,要“新型数据中心”推动公共算力泛在应用,重点在于提升算力赋能的作用,主要从“政府”和“企业”两个方面着手。一方面,通过完善政府公共算力资源供给、优化算力服务体系、提升算力服务调度能力等方式,推进新型数据中心满足政务服务和民生需求。另一方面,鼓励企业以云服务等方式提供公共算力资源,降低算力使用成本,提升应用赋能作用。通过开展新型数据中心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优秀应用评选,形成优秀应用案例,树立行业标杆。
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全面开启,数据中心产业的健康、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,《行动计划》对于稳固增强“产业链”提出了具体要求。对于业界而言,在加强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方面,重点在于提升软硬件协同能力,要从“硬件”和“软件”两个方面着手;在强化标准支撑引领方面,要推动高标准新型数据中心建设,可从“标准”和“测评”两个方面着手;在构建完善产业链体系方面,重点在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,主要从“关键环节”和“新技术”两个方面着手,通过多方面措施构建完善的新型智能算力生态体系。
实现“绿色低碳”,提高安全保障能力
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日新月异,前沿性、突破性技术和解决方案正在数据中心IT设备、基础设施等各环节加速迭代,其中不乏对数据中心的绿色低碳发展、安全可靠保障有重要意义的内容。“三年行动计划”在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中提到鼓励应用先进的IT设备、制冷系统、供配电系统、高效辅助系统,并列举了液冷、高压直流供电等在行业内验证效果良好的解决方案。在安全可靠保障行动中则鼓励采用安全态势监测、流量防护、威胁处置等安全技术,推进边缘流量和云侧联动的安全威胁分析能力建设。
此外,“三年行动计划”还对新型数据中心先进示范的宣传推广工作进行了部署,下一步将推动数据中心低碳/绿色等级评估,形成绿色数据中心优秀案例集,并发布具有创新性的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录。未来,老旧、落后、高耗能的数据中心将会逐渐被改造提升或淘汰替代。
值得一提的是,新型数据中心因互联网新场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而生,在系统建设、运营管理、业务发展等各方面均与传统数据中心存在一定差异,因此对于新型数据中心的绿色管理还需明确新办法。目前,在新型数据中心综合能源评价、碳排放核查与管理、实现碳中和目标诸多方面还呈现出标准空白,亟需推进相关标准制定和出台。
小结